《典范——人民最满意学校创建纪实》

校园动态 · 2014年12月24日· 宣传部

融通诲海彰特色  多元发展唱大风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创建“人民最满意学校”纪实

【关注视角】

●开放多元、全面发展的“小外”,创建于1964年,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批示下创建的全国首批外国语学校之一,亦是教育部四次下达专门文件要求重点办好的省、市级重点学校,校名由郭沫若亲笔题写。学校现已发展成为天津市直属重点中学、天津市首批示范校、全国外国语学校副理事长校。

●自强志远、群星璀璨的“小外”,半个世纪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乐学善思的优秀学子。学校毕业生曾工作在胡锦涛、温家宝、邓小平、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还有多人曾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更有近百名学子先后担任驻外大使及外交官。

●不拘一格、个性鲜明的“小外”,始终秉持“融中西文化,育国际英才”的办学理念,为培养复合型、国际型创新人才而努力,形成了“开放式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不仅为每位学生设置两门外语,采用双语、小班教学,而且引进了美国AP课程,开展了“外语角”等一系列外语特色活动。

●满园桃李、硕果累累的“小外”,每年均有百名左右学生被免试保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50余所重点高校,另有几十人被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以全额或不同数额奖学金录取,还有数十名学子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竞赛中获奖。

引****言

她,塑造人格,启迪心智,如春风拂面悄悄熏陶,似细雨润物点点濡染,闪烁着为“人”者的纯粹心性与为“师”者的高尚灵魂;

她,以独特的视角,将教育与世界置于一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从改革找出路,向管理要效益”,着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型预备人才;

她,登高望远,目及千山,始终走在教改前沿,绘出了一方中西交融的别致胜景,拓出了一派杂花生树的别有洞天;

她,就是被天津百姓亲切称作“小外”的“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又名天津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天津外大附校”或“小外”)。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五十载岁月弹指一挥,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也许并不漫长,足以让她凭借“多元教育”的鲜明办学特色、独特的育人风格和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而享誉社会。这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光阴的故事泛起的鲜亮的光泽,吸引着记者一遍遍地去品读、去回味。

忆往昔,薪火相递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时间犹如蓝色的广袤天幕,历史就是其间点缀的满天繁星。当仰望星空之时,是在追溯斑驳陆离的纷杂历史,也是在追赶匆匆而过的时间记忆。

当记者漫步“小外”,于素雅大气的校园中仰望历史天空之时,那一眨一眨的繁星便无声地将记者的思绪带回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

彼时,随着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不断增多,一座座连通世界的金桥被不断地架起,一扇扇开启的大门迎来了八方宾客。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时任我国首任外交部部长的周恩来总理敏锐地觉察到,我国急需大量高水平的外语和外交人才。

教育从来不能等!在意识到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后,周恩来总理即刻便在中南海召集了有外交家乔冠华和外语教育家许国璋等参加的专门会议,进行创建外国语学校的可行性论证。随后,周总理亲自向教育部提交了创办外国语学校的建议,并明确提出“外语要从娃娃抓起”。

乘着这股顺势东风,1964年5月,作为全国首批外国语学校之一的“天津外国语学校”在津门诞生。自此,这座寄托着周总理和整个中华民族梦想与希冀的圣园便开启了一段开拓进取的教育历程。几度易址后,如今的“小外”坐落于碧波荡漾的新开河畔,对岸便是同样凝聚着周总理心血和精神的“觉悟社”旧址。

初创时期的学校便受到了各部门以及市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在天津市教育局的协商下,学校小学部和中学部分别借用其他学校的部分校舍,直至第二年,学校迁往原财经学校旧址。并且在当时我国外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专门为学校聘请了四名外国语专家。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相对于当今很多名校,拥有50年学校发展史的“小外”算不上历史悠久。然而,18位驻外大使、数百名外交部官员、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和秘书、“朝核六方会谈”的中方代表……这些杰出校友用辉煌的人生不断书写着“小外”的传奇,令其成为了旁人眼中的一个“谜”。

“小外”果真这般神秘吗?她究竟如何创造了这些奇迹?

带着种种疑惑,记者有幸聆听了“小外”校友们的讲述。发现这所谓的“传奇”,不过就是因为那一个个的“难以忘记”。

“小外”人不会忘记,在创建之初,他们虽然开设了日语课程,但是日语教师极其短缺。郭沫若同志精通日语的女儿郭淑瑀便是在这一时期进入到学校教授日语课程的。“郭淑瑀老师不仅学识渊博,培养学生们说日语的主动性和外语思维方式,而且在生活中对学生也是视若己出。”谈到这一段,曾任国家烟草专卖局办公室(外事司)新闻联络处调研员的毛保红校友回忆道,“那个时候天儿特别热,又没有电扇、空调,我们背上都是汗,她(郭淑瑀)就拿着扇子挨个给我们扇风。”郭沫若同志也曾在1972年挥毫为学校题写校名“天津外国语学校”,这种无声的关怀既是对“小外”人的鼓舞,更是对学校专注于外语教育的激励与鞭策。

“小外”人也不会忘记,曾身兼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翻译、中国驻英国大使及联合国副秘书长等要职,被誉为“中国红墙第一翻译”的冀朝铸同志,不顾年事已高,在学校校庆40周年之际欣然参加学校活动,并于2014年学校诞辰50年周年之时为“小外”泼墨题词。

“小外”人更不会忘记,范同行、朱四玉、邓子英、李润生、李津生等在“小外”求索路上激流拓荒的一任任领路人,是他们在用智慧启迪灵性,用人格陶冶情操,用爱心浇灌希望,用汗水哺育卓越。正是他们为教育理想所付出的一切,才成就了“小外”教育生命的七彩华章。

……

三十载岁月匆匆,一任任校长殚精竭虑,一位位名家鼓舞激励,终于为“小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携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羽翼渐丰的“小外”逐渐展翅翱翔。

“从一栋教学楼发展到教学楼、学生公寓楼、艺体楼一应俱全,从不足500名学生发展到拥有在校生2000多人……”谈及学校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自1997年起就担任“小外”校长的张奎文,回忆起自己初到“小外”时的情景,仍然深有感触。“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刚好是改革已显成果的时候,是改革开放给‘小外人’打开了一扇窗,也是改革开放让‘小外’有了今日的辉煌。”

这位与共和国同龄、在“小外”任职长达14年的老校长,从来到”小外”的第一年起,就与校领导班子成员一道,确立了“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祖国,把学生培养成有一定逻辑思维,有一定特长和创造力的合格+特色+特长=附校人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实行全员坐班制,加强学生管理的力度;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强化素质教育和德育量化管理;实现用人改革,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引进优胜劣汰奖惩分明的竞争机制……

与之同时,学校根据教育部“各外国语学校要发挥办学的辐射作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要求,创办语言培训中心为社会开展外语培训,在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进一步打响了“小外”在社会的知名度。

种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措施,令”小外”逐渐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学校占地面积从不足50亩,增加到了80亩;从仅开设英语、日语课程,到开设英、日、德、法、西五门外语,进而为每一位学生开设“第二外语”;理科班从无到有;从每年一次去日本访学,到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等十几个国家的学校建立友好校关系;从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高考才能上大学,到近百名学生被保送到清华、北大等50余所全国重点高校,并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

2010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市委、市政府同意,天津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校随之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时光荏苒历沧桑,育人弦歌声声脆。倘若张奎文校长给“小外”带来的堪称名校之名,那么,于2011年上任的现任校长刁雅俊,所努力的方向便是为学校打造名校之实。

谈到“小外”,相信没有人比刁雅俊校长更了解这所学校。从1984年天津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小外”任教迄今,她已经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了整整三十年。

三十年,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从风华正茂到容颜渐老;

三十年,对于建校只有半个世纪的“小外”来说,是大半辈子;

三十年,对于执著于教育的刁校长而言,是倾其一生的理想。

三十年,曾担纲各年级物理学科教学,历任班主任、年级组长、学科组长、校办主任、校长助理、专职副书记、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的刁雅俊,将半生的心血都挥洒在了这方教育的沃壤之上。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在“小外”漫长的岁月中,刁雅俊是否已经习惯了“小外”的教育和管理模式?让一个太过熟悉“小外”的人来执掌帅印是好是坏?她能够引领“小外”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吗?刁雅俊甫一上任,来自家长和师生们诸如此类的疑问便纷纷不约而至。

他人的质疑对于已近天命之年的刁雅俊而言,是压力,更是动力。近乎30年的教育经历,让她对学校的未来和教育的发展有了极清晰的认识,她深刻地明白,如今的“小外”,众人瞩目,接过了校长的担子,就意味着接下了让“小外”“在高起点上持续发展”的殷殷重托。

走马上任的刁雅俊校长静静地俯瞰着这座再熟悉不过的校园,“小外”辉煌的过去、学校师生的质疑与期待不断地在她的脑海里翻腾闪现。此刻,她看似闲庭信步,实则在蹙眉思索。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蔓是如此让人迷醉,竟丝毫未引起她的倦怠感。她深爱这里,同时她也深切懂得:既然深爱,就应该将其打造得更为美好!让更多人见证到这股无与伦比的魅力!

为了给学校的发展找到新的生长点,以便为“小外”的明天确立一个方向,刁校长再一次在脑海中细细捋顺着“小外”的历史,深入思考着“小外”的优势,认真品读着中外教育专著,精细分析着当前的教育形势,反复对比着国内外的教育。在其不懈求索和脚踏实地的践行中,在其与“小外”师生心心相通和诚诚互应的努力中,她不断提高着对辨识能力的敏锐程度,增强着对教育内涵的领悟能力,最终拨开了一直缠绕于心的迷雾: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各国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重大转变。“小外”所要培养的,并非只懂外语的人,因为他们与曾经的“高分低能”人员一样,注定为社会所淘汰。在国际化的今天,只有那些既熟练掌握外语,又理解各国文化,且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能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

似响鼓重捶,振聋发聩!

2011年9月,“小外”高标准通过“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评估验收”,向全社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与之同时,学校在深入梳理办学传统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把学校传统的“外语特色+国际理解教育”,转变为全面培养复合型、国际创新型人才的“开放式教育”。同年12月,学校申报了“开放式教育”办学特色,并被列入到天津市首批24所特色学校建设项目之一。这是“小外”促进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一个难得的契机,更是“小外”由规范化到特色化,再到品牌化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提效加速。

借此契机,“小外”认真梳理了学校文化,确立了新时期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并制定《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天津外大附校特色高中建设项目三年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融中西文化,育国际英才”的办学理念,“办国际化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目标, “培养国际型预备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开放,多元,自强,志远”的校训,“博雅宽容,和谐共生” 的校风,“厚德博学,深思明辨”的教风和“乐学善思,勤奋卓越”的学风;凝练出了“开放式教育”的办学特色。

何谓“开放式教育”?这一概念提出之初,也引起了诸多好奇,但学校清晰条理的思路、大胆果敢的手笔,终究让一个个疑团、问题迎刃而解。

之于教师,“小外”确定了“对话教学、建构生成”的教学改革标准,强调教师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培养他们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开放的心态,实现由传统教育理念向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小外”于2011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教育教学年会,2012年又出台了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名师工程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一系列师资培养方案,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校园中营造了钻业务、搞科研的良好氛围。

之于学生,“小外”着重向他们强调熟练掌握语言技能的重要性,实现由语言学习向文化学习的升华和语言学习向语言能力的转化。各类课程的学习,是在奠定学生们宽广的知识基础,令其实现人文、科技、艺术素养的提升,从而具备创造性思维以及全面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广泛深入的对外交流,也在培养学子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之于学校,开放式教育是要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办成一所全国知名的国际化(由中外师生组成,并从校园环境、课程、活动、管理等方面显示出中西文化的融合)外国语学校。

“好一番关于教育的精妙见解!”记者早已按捺不住内心中升腾起的赞赏之辞,情不自禁地感慨道。刁雅俊校长微笑着点头表达感谢,并接着讲道:“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让我们开阔了视野,贴近了世界。学校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要不断探索,在固化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办开放式大教育,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与国际理解力,使他们学会尊重和宽容,提高修养和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国际型预备英才。”

如同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展现在面前的是一个如此不同却又缤纷多彩的世界。开放式教育的提出,无疑为“小外”的发展带来了一阵东风。现在,“小外人”正牢牢把握特色高中建设这一历史契机,进一步丰富办学理念与内涵,探寻更加开放、多元的实践路径,以自信且负责的态度迎接学校发展历史中崭新而精彩的一页。

国务委员钱其琛曾肯定外语学校的培养成果:“外语学校是培养外交家的摇篮”。如今,“小外”在追逐教育理想的路途中,正尽情地播洒开放的阳光,让生命因为开放而丰富,人生因为开放而精彩,教育因为开放而大气!

看今朝,继往开来

理念无疑是打开实践之门的钥匙,教育理念更堪称是一把万能钥匙,不但契合了圣园的教书育人信仰,而且最为贴切地扭转出了一段美妙人生的理想支撑和精神动力。有了教育理念,学校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也就有了育人的目标,更有了持续发展的灵魂。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无法逃避的问题。在从前任校长张奎文手中接过执掌“小外”的帅印之后,刁雅俊就一直在思考:“小外”的使命是什么?“小外”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

二十余载的教育教学经历,让刁校长领略了太多风景,也明了了太多道理: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加深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世界,学生迫切地需要一个了解世界的途径,而社会也向学生提出了“世界视野”的要求。但中学生毕竟还处于思想不成熟的时期,世界强势文化的冲击容易让他们“崇洋媚外”,丢掉自己的“根”。因而,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和民族情结成为了学校教育无法推卸的责任。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小外人”响亮地提出了自己的口号:我们要培养既有中国灵魂又有世界胸怀的现代人、国际人!

一语道破真谛!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承担着培养外语人才的使命,“小外”的目光理应投向世界;而基于“外语人才是为国家服务”的理念,担负着塑造学生爱国情感的责任,“小外”的教育又必须扎根于中国。

简短有力的言语透露出了干事创业的壮志豪情!好一位材高知深、精明强干的校长!

理想是美好的,然而实现理想的道路却难免布满荆棘。要培养“融中西文化的国际英才”又岂是一件容易的事?千丝万缕的事情摆在了刁雅俊校长的面前,却只见她不慌不急,细细分拣。明眼人一看便知,她是在挑出最为紧要的事——师资队伍建设。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刁校长的心中如明镜般透彻,她深知,要将学校打造出特色,就必须培养出一批敢于攻关、敢于战斗、富有个性的好的教师队伍。而为了培养这样的“好教师”,“小外”将师德培养、理论学习和技能提高三个方面作为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是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基于这种理解,“小外”始终把师德看作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把师德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学校每年都要评选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优秀党员、师德标兵等先进个人,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校园网络,以主题性系列报道、专访、专栏、专题节目等形式,大力宣传这些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先进典型,让广大教师从身边一个个活生生的先进人物身上接受熏陶和教育,在全校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的浓郁氛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德建设十分重要,但扎实的理论功底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就如同必不可少的空气对人的影响一样重要。深刻意识到学习重要性的“小外”,在校内兴起了一股“做学习型教师”的风潮。不仅教师们自己主动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而且学校还会为教师们收集适合的教育教学论文、培训资料,并每年延请专家,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一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为了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学校还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各种机会,选派部分教师到国外学校培训深造或参观访问,鼓励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观念,以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增强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教师‘教法’的改变,能促进学生‘学法’的改变,并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二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刁校长一直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信仰。在自己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种信仰的同时,她也对“小外”的教师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为了帮助教师成长,“小外”采取了“因人而异”的策略。针对青年教师,学校制定了“一、三、五、十”成长计划(即一年站稳,三年合格,五年成熟,十年骨干并迈入名师行列)。除了请专家进行理论讲座、教学指导之外,还提倡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研讨和探索,并开展公开课、展示课、创优课、示范课等听评课活动以及教案评比、板书设计评比、教学技能大赛等竞赛,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而对于成熟教师,“小外”则更强调深厚积淀之上的个性发展,提倡“一师一风格”,鼓励教师改变“一刀切”的方式,努力探寻适合自身、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科学、合理、完整的教师培养体系,“小外”逐渐拥有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备国际视野和现代教育理念、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小外”的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第六届全国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任志前老师荣获高中组全国一等奖;在第八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展示活动中,刘丽老师获全国一等奖;在第四届全国外国语学校教学优质课竞赛中,任娜老师获得全国一等奖……

一座圣园的发展壮大,或得益于地域之利,或借助于条件之佳,或仰仗于队伍之精;而一座圣园的独具风格,则或凭立于传统之厚,或吸纳于人文资源之丰,或依靠于大社会的补给之实……如此这般,才成就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对于“小外”而言,“外语”便是她最大的特色。而令其掌握这一技能的课程,则是成就“小外”蜚声遐迩的重要原因。

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各类课程的同时,“小外”格外注重强化外语课程,以“国际视野、能力培养”为标准,从多语种外语课程,多种国内外教材,辅修外语课程,引进国际课程,英语教学采用小班化、对话式等方面入手,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明显“开放式”特征、强调体验和实践的外语特色课程体系。

外语特色必须要有特色的教材来支撑。“小外”不仅采用国家统编教材,还专门引进了部分国外各语种原版教材,同时使用了全国外语学校专用英语系列教材。目前“小外”所使用的其中一本英语教材《展望未来》,便是学校英语教师完成的全国外语学校课题研究和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全国有几十所学校进行了几年的试用。

在外语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开设了英、日、德、法、西五种外语,供学生多样选择,还创立了“一主一辅”的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适应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2011年开始,“小外”对第一外语为小语种的学生,强化英语学习,实行“双外语”教学;对第一外语为英语的学生,则依据学生的兴趣,自主选择第二外语。

为了加深学生对各国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国际化水平,学校还开设了《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热点研究》《英美文学对比》《中西饮食差异》《德国教育研究》《法语电影赏析》等几十种各类选修课程,每周五下午作为全校选修课程时间,扩展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修养和国际化水平,为学生提供了一套多元的文化大餐。

多种多样的课程就如同花园之中争鲜斗艳的花朵,芳香扑鼻,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小外人”却并不满足。就在2012年秋季学期,“小外”的国际课程中心落成,学校在引进美国高中课程的同时,与我国的高中课程进行了优化组合,成立了首届美国高中AP课程班。通过吸收借鉴国际课程中的优质资源,有效地推进了学校的课革、教改,同时也为进一步研发具有“小外”特色的校本课程提供了借鉴。“小外”由此成为了天津市第一所引进美国AP课程的中学,实现了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创新。

在新课改精神的有效指引下,“小外”依据课程建设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原则,最终确立了“三大板块”(国家课程、国际课程、校本课程)、“两种类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的课程结构。而这三大板块与两种类型的课程形成的交叉网状,又构成了高度的开放性、选择性、现代性和探究性,为学生成为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学校的法语专业校友张雪圆,在被美国杜克大学本科录取(同时被美国其他6所大学录取)后说:“在‘小外’,鱼和熊掌,可以兼得。选择法语,可以不放弃英语;选择语言学习,也可以不放弃科学探索。从入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天津十强,到获得物理能力竞赛全国一等奖,并作为国际交流生赴美国新泽西州派尔麦拉高中学习一年,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国外名校的认可。”

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专业录取的“小外”校友王成林也说:“在‘小外’的三年,我终生不忘。假如没有‘小外’,我绝对进不了梦寐以求的学校。忘不了那多种多样的课程,它们就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也忘不了风趣幽默的老师,是他们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培养了我全面学习的能力,为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王成林朴实的话语中,体现的尽是对母校、对教师的深深感激。而他的话,也深深滴触动了记者的心:究竟是什么样的课堂,成就了如此优秀的学生呢?

怀着好奇的心情,在刁雅俊校长的陪同下,记者走进了“小外”的课堂。放眼望去,没有传统教室里正襟危坐、鸦雀无声的画面,约20名学生微笑着围坐在教师周围,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好不热闹。为这种轻松的氛围所感染,记者不免有些唐突地问道:平时也是如此吗?闻听此言,刁校长轻松一笑,向记者解释道:“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是要听、说、读、写全都在行的。在‘哑巴外语’盛行的中国,我们肩负着培养外语人才的使命,必须格外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为了创设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克服学生张口的紧张感,我们采用小班教学,在课堂上广泛运用师生交谈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自由交谈的氛围,让他们敢于开口说外语。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事实证明,这样的课堂不但高效,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外向型、开放型的性格,使他们的自信心和能力同时得到提升,可谓一举多得。”一向低调谦和的刁校长言及此处,脸上满是自豪。

除了保持课堂氛围的轻松自由外,“小外”还围绕“高效课堂”的课堂改革核心,坚决杜绝无限加课,着力扭转个别教师课时不够、爱拖课的习惯。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巩固发展了“5 分钟学生课前演讲、30 分钟新课教学、10 分钟学生巩固练习”的“5+30+10”的教学模式。“小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窦卫东告诉记者,这是学校长期以来以外语教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已推广到其他学科,并形成了具有“小外”特色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还产生了良好的附加作用:讲课时间缩短了,督促着教师必须在备课过程中努力增加教学内容的含金量;相应地,学生为了掌握更多知识,必须集中精神、紧跟教师的节奏,从而锻炼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原来如此!这样生动而又高效的课堂,无怪乎会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学生,无怪乎会让人那么难忘!

然而,即使课堂再好,学生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里。这是一个日趋开放的时代,人类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中寻求着共同的利益和发展空间。作为教育工作者,“小外”人深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已经远远不适应这个社会的要求,外语人才尤其不应当如此。他们明白,学生的成长绝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学校应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多展示外语才华的平台。

多年来,“小外”一直积极拓宽交流渠道,寻求国际合作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小外”国际交流进展喜人,已与英国EC剑桥学校、美国加州威尔逊高中、加拿大哥伦比亚国际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国立高中、德国巴登附腾堡州黑博尔文理高中、日本琦玉县立伊奈学园综合高等学校等10个国家27所学建立了国际友好学校,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国际教育的相互沟通。

学校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9所大学建立了“绿色通道”项目,使“小外”的学生可以不用参加托福、雅思等测试,只需要参加相关大学在“小外”举行的考核,即可“直升”众多国际一流大学,从而为学生赴国外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自“小外”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正式签订了高三毕业生可直接升入多伦多大学本科学习的“绿色通道”项目之后,“小外”被该校录取并就读的学生达41人,且有部分同学因学业成绩突出而有机会进入到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微软公司、世界著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工作。

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本科专业录取、并享受带薪实习的于庆罡,便是该项目的直接受益者,他说:“在如今升学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小外’特色的保送、出国留学,无疑为我们铺设了多条发展道路。”

在翻阅校友留言时,记者看到,众多从“小外”毕业升入国外高校的学子纷纷表示:“作为‘小外’人,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感谢母校的,也是我们终身都会受益匪浅的。那就是,不论是每年亲赴英语国家参加冬令营、夏令营的机会,还是参与各具特色的全国学生活动的机会,抑或是毕业时海内外名校免试入学的机会,都是可能改变我们一生的机遇。而这机遇,只属于我们有准备的‘小外人’。”

如果说,中学的任务是为了学生成才做准备,那么,“小外”的任务就是为了学生成为世界人才做准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师队伍、生动的课堂以及多元的课程,共同打造了“小外”的传奇:先后有数百人次在国家级、市级英、日语比赛中获大奖;百余人次在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全国联赛和奥赛中获一、二等奖;每年都有百人左右被免试保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50余所重点高校本科学习,占全市保送生的一多半;每年都有近百人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以全额或不同数额奖学金录取。

在亲身领略过“小外”的风采之后,记者无比坚信,在这样一位锐意进取、高瞻远瞩的校长的领导下,在全体“小外人”的共同努力下,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小外”一定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展未来,梦想芬芳

教育理念是教育使命的体现,是对教育的理解,决定着教育行为。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国与国之间的依赖、竞争和合作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如何在这种国际化形势中去应对挑战?如何让教育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建设服务?这是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学校想要进一步发展无法绕过的问题。

办“开放式教育”便是“小外”给予的最为铿锵有力的回答。

刁雅俊校长耐心地向记者解释学校的这一特色教育:“‘开放’,就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方面。所谓对外开放,既包括对国外、境外开放,也包括对校外开放;而对内开放,则是指我们要开放、并力求全天候地开放学校的资源,比如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音体美专业教室等,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小外”不仅这样说了,也确实这样做了。如今的校园之内,角角落落都透露着“开放”的气息。从踏入“小外”校园的那一刻起,记者便感受到了“开放”的氛围扑面而来。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个雕像、每一处景点、每一幅师生的作品,甚至每一个学生的眼神,都流露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开放式的教育理念。

“小外”的开放,体现在前后广场花坛的设计上——“椭圆形地球”和“台湾岛”的形状,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思想传达的淋漓尽致。

“小外”的开放,还体现在教学楼中——随处可见的英文标识、触目可及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名胜古迹展示以及各国风情和标志性建筑介绍,都在向你诉说着这所学校的“开放”和“多元”。

在“小外”,提倡“寓教育于文化建设之中”,励志名言的宣传、师生出国学访印记的展示、对世界著名科学家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以及为我们国家做出贡献的仁人志士的介绍,无一不在激励着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成才。整体而言,学校校园设计创设出了一种多元文化育人的环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又融入了其他国家的异域文化,让学生生活在校园中就像置身于多国环境之中,在潜移默化间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哲学家赵汀阳曾说:“如果一个东西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那么我们永远只能获得在‘看’的意义上的所谓真理,而无论‘看’得多么清楚和真切,毕竟所看到的只是我们眼中的画面而不是事物本身的道理……只有当‘看’和‘做’成为一体,才能够到达真理。”

校园环境的建设无疑为学子创造了诸多“看”的机会,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精彩纷呈的校园生活则为他们提供了诸多“做”的可能,激发了学生们的潜能,涵养了“小外人”自强、志远的独特气质。

 “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多语种国旗下演讲、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外语口语大赛、校园辩论赛等,从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国际型未来人才做准备。通过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国际交流、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开阔视野、激发潜能、发展个性。”谈到营造开放式校园文化的具体做法,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李晓辉便打开了话匣子。

自2006年起,“小外”先后建立了50余个学生社团。田径队、文学社、心理学社、舞蹈团、合唱团、管乐队、话剧团……社团的范围涉及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实践创新、社会公益、能力拓展、学术科技、人文历史等各个方面,参加的学生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90%以上。学生社团逐渐成为了“小外”校园文化的特色名片。

“这可谓是‘小外人’的‘秘密’,一直不为外人道。”提及校园社团,刁校长和记者开起了玩笑。她说,如今的中学生都是个性很鲜明的“90后”,大家都喜欢在闲暇时间培养自己的爱好,而各种各样的社团可以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在“小外”,你可以在心里学社里和老师聊出心底的秘密,也可以在舞蹈社里丢掉因为初学舞蹈而被人笑话的尴尬,还可以在文学社中体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受……学校电视台、广播站、记者站、新闻星期一等栏目,完全由学生任编导、演员,文学社、话剧团、合唱团、管乐队、舞蹈队、美术社、健康心理社、军事社、篮球社、网球社等社团在学生中有着很深的影响力,由学生主编的《阳光心旅》《天外》等文学期刊以及全外文的《亮点报》《天津外大附校报》每期都是学生的热捧读物。

参与社团活动,对于“小外”的学生来说,更像是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口。从不同的窗口里,他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接触到不同的同学,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学生社团已经发展成为“小外”学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完善能力、加强修养的主要舞台。

多姿多彩的社团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五彩缤纷的活动则为学生插上了翱翔天空的翅膀。

“模联”活动火花四溅,使学生们在激辩中,学会了包容与理解,提高了修养与素质,提升了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国际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多语种国旗下演讲,使学生在竞争中,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展示了班级风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才能和演讲才能。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更是精彩纷呈,不仅有外语口语演讲比赛、国外电影赏析、外国电影语音模仿、外文短剧、外国歌曲演唱等外语类节目,也有青年辩论赛、歌曲、舞蹈、管乐、戏曲、话剧、小品、相声以及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汉语类节目,使学生们在参与中,展示了自我,锻炼了才能,为学生多元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搭建了平台。“外交家讲坛”的循循善诱,使学生们在聆听中,增强了关心国际事务和国家利益的意识,激励学生早立志、立大志,培养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

眼花缭乱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拓展了学生的才能,为他们成为国际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了充分的准备。

然而,一个人仅仅有能力是不够的,“情商”甚至比智商更为重要。为了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小外”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格外注重生命教育、法律教育、公德教育、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围绕这五个方面,他们针对不同年级打造了一系列能打动学生心灵的主题活动:如“做合格‘小外人’”——初一礼仪系列教育,初二青年团员“三模范”活动,初三“我成长、我报恩”活动 ,高一“理想——立志”活动,高二青年党校,高三“成人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与之同时,刁雅俊校长还引领全校教职工,抓住重要纪念日和节庆活动的契机,积极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争做四有新人”“铭记历史,报效祖国”“班班有歌声”等专题讲座或活动,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学会了做人做事,学会了求知共处,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如果说,学科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课堂’,那么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则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丰富的校园活动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达到了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行合一。”刁雅俊校长对校园活动的作用,自有自己的一番看法。

对于不少教育工作者而言,经常会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的命题:出于一个教育者对学生未来人生的责任感,应该给学生尽可能全面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但出于学校对升学率的追求,应该让学生以全部精力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记者惊喜的发现,在“小外”,完全不必担心有这个问题。因为这里不仅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还经常让同学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小外”老师的心目中,社会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走进社会大课堂,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学校不仅带领学生游览文化古迹,参观圆明园、大沽炮台等遗址,还号召他们到老人院、儿童福利院等参加志愿者行动,甚至鼓励他们走进社区进行低碳宣传……种种做法不仅让学生们懂得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必要,也让他们不忘国耻、发奋读书,同时塑造着他们关爱社会、热心慈善的习惯,培养他们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而让学生与社区贫困家庭孩子建立“手拉手”关系等做法,也是在逐步地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爱心相助的美德……

花自无语香满径。丰富多彩的社团、精彩纷呈的活动,似润物无声的春雨,不知不觉中就浇灌出了芳香四溢的花朵:“天外合唱团”在天津市文艺展演以及中学生合唱节的比赛中获得多个市级一等奖,被授予“天津市优秀社团标兵”的荣誉称号;“模联”发展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具实力的模联社团之一,荣获“天津市十佳中学生社团”称号,每年均独立承办天津市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和泛渤海地区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并每年有多名同学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组织的全国中学生模联大会中,获得“最佳代表奖”“最佳立场文件奖”等殊荣……

尾 声

五十年沧海桑田,她见证了一个个学子奋发拼搏,也一次次地目送他们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五十年春华秋实,她见证了一位位教师殚精竭虑,也一回回地笑看他们找到自己,找到价值。

五十年寒来暑往,她向世人证明了,这里是培养外语人才的摇篮,是催生多元教育的沃土。

五十载光阴并不漫长,但足够让“小外”从一株幼小的树苗成长为一颗茁长的大树。如今,她已然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一座桥梁,吸引了无数胸怀“世界梦”的学子来此“乘凉”。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于莘莘学子而言,遇见一位好老师,无疑是其一生的幸运;碰到一位好校长,也会在某种程度上为其终身发展指引方向。在“小外”的一趟旅程,让记者禁不住地羡慕“小外”的学子,他们何其幸运,能遇见如此优秀的教师,能结识如此卓越的校长,浓郁的书香气息涵养了学子们“自强、志远”的独特精神气质,多元的文化熏陶又培养了学子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处事作风,有梦想、有主见、有创新,他们的未来又岂能碌碌无为?“津沽大地新开河畔,百花吐艳群星灿烂。”聆听着“小外”的校歌,记者脑海中不由地出现了一幅画面:辽阔的天空中,一只威风凛凛的雄鹰正振动翅膀,向着高处、向着远方,不断飞翔……